close
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
開啟
:::

台北最大規模社宅公共藝術開展 打造新廣慈人「家」的認同感

  • 時間:2025-01-10 18:39
  • 新聞引據:採訪
  • 撰稿編輯:江昭倫
台北最大規模社宅公共藝術開展  打造新廣慈人「家」的認同感
廣慈社宅廣場的巨幅地畫〈書寫未來〉,遠看還能看見台北101,具有強烈象徵意涵。(江昭倫 攝)

規模居台北市之冠的廣慈社會住宅,在醞釀5年的藝術長跑後,即日起至2月10日舉行公共藝術成果展,以「我們在家We Are Home」為題,聚焦關係美學、環境美學,讓公共藝術成為當地1500位居民生活的微養分,讓背景殊異的人們能共同感受「我們在家」的認同感與歸屬感。

廣慈社宅是台北市最大規模的社會住宅,佔地6.4公頃、有超過1500戶,雖然大多是社會經濟弱勢者入住,但附近仍有許多就學、就業居民。為促成社區對話、了解與相互肯認,台北市都發局自2020年起正式啟動「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劃」,以「我們在家We Are Home」為題,希望一步步形塑新廣慈人對「家」的認同感。

5年來,策展團隊啟動各種藝術社會工程,舉辦工作坊、與在地居民對話,近日舉辦成果展,展出室內外共18件實體裝置,細膩回應周邊自然地景、民俗文化脈絡,以及居民的心情。


梁豫漳+禾磊設計〈流亭〉。(江昭倫 攝)

策展人吳慧貞表示,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劃是一個實驗性計畫,需要思考的是在現在的世代、現在的環境,台北需要的公共藝術是什麼樣態?尤其面對社會住宅,公共藝術應該也可以扮演一定功能,讓公共藝術成為居民生活中的微養分,同時讓有個不同背景人們,都能有對「家」的歸屬感。吳慧貞:『(原音)公共藝術面對這麼大批短短時間內要遷入這個地方,可能過幾年就要搬走的新的住宅文化,要如何安放他的身心?所以不管是我們的公共藝術,永久性的或是一些臨時性的活動,或者我們稱之為藝術社會工程的這些軟體計畫,都希望、能夠讓他們累積對環境、對人的信賴跟安心的感覺。』

在18件藝術作品中,有9件是永久性公共藝術,其餘為臨時性藝術創作,從小至植物的標示、電箱彩繪,到各式媒材的大型裝置都有,每一件作品都融入可見、或不可見的廣慈風景。


游文富的竹編裝置〈溫暖的載體〉。(江昭倫 攝)

如藝術家梁豫漳的《流亭》,是一個連結未來捷運出口與廣慈社宅兩棟建築所建構的線性廊帶,是錨定廣慈社宅的新公共廣場。游文富的竹材編織裝置《溫暖的載體》和曾令理的《孢燈》等,都回應連結城市與自然的綠廓特性。

現居荷蘭的以色列藝術家拉姆・卡齊爾(Ram Katzir)的巨幅地畫《書寫未來》,就描繪居民對未來的渴望。策展人吳慧貞:『(原音)它在四面每一棟樓的樓層、不同高度,俯視這個作品,大家都能看到這個作品,然後當你從地面走過去,身體置身於它,你會知道說你在那個情境裡面,然後它剛好又是面對城市信義區的台北101,所以它的象徵意涵非常強烈而直接。』

吳慧貞說,公共藝術常被一些人認為是「沒有用的東西」,但她認為追求美也是一種生活必須,希望透過公共藝術放置在生活中可及的地方,讓這些美的基因融入生活其中的人。


曾令理〈孢燈〉。(江昭倫 攝)

相關留言

本分類最新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