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台灣日前再度發生一起博愛座引發的世代衝突事件。面對台灣在今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,如何拆解這個不定時埋在年輕人與高齡族之間的隱形地雷,恐怕只能靠更多社會溝通來逐步凝聚共識。
從長者強逼讓位 反思博愛座的前世與今生
一名國中生日前在搭乘基隆客運時,因乘客眾多,暫時坐在博愛座上,不料隨後就遭到一名婦人要求讓座,但這名婦人在學生讓座後,依舊不停訓斥數落,還拿出手機對著學生拍攝,導致學生掩面痛哭,也引發其他乘客不滿、出手護航,還有人將這段過程的影片上傳網路,再度引發社會對長者道德綁架、強逼讓位還咄咄逼人的不滿。
事實上,博愛座引發的世代衝突已非新聞,就連博愛座的存、廢都成為大家討論的選項。有人爬梳資料,發現博愛座源自前總統蔣經國於1975年擔任行政院長時提醒:等公車不排隊、在車上不肯讓座給老弱婦孺,看起來是小事,其實是反映道德低落,隨後台灣各地就掀起「學生讓位運動」;台北市9大公車業者也在隔年4月2日於前總統蔣中正逝世周年前,在2,699輛公車上各設置2個博愛座,以「發揮蔣公仁慈精神」。2013年,衛生福利部在「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」第53條第3項明定,未提供對號座的大眾運輸工具,應設置供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乘坐的博愛座,且比例不低於總座位數15%。
不過,有鑑於博愛座引發的世代衝突日益升高,網路及智慧手機的興起更讓長者威逼年輕人讓位的畫面迅速被推播,因此,衛福部去年就研議將條文中的「老弱婦孺」改為「有其他實際需要者」,同時將博愛座的名稱改為從英文「Priority Seat」直接翻譯的「優先席」,只是適逢去年立法委員換屆,因此並未完成修法。
網路世代不公 但年齡歧視有雙解
換言之,當法有明文,必須設置「博愛座」的條文未修改前,不是誰主張廢掉博愛座就可以廢除。
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也提醒,網路世代興起後,台灣也從2018年開始邁入高齡社會,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4%;今年則邁入超高齡社會,每5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。她指出,確實會有年輕人、甚至健康的年輕人占用博愛座、不願讓座,且並非每位老人家都會去搶博愛座,反倒是會將相關紛爭錄影上傳、變成社會新聞的,多半是年輕人。
因此,張淑卿認為,雖然現實生活中確實經常看到有些老人家愛飆罵,而且部分長者確實也有博愛座是他們專用座的錯誤認知,但長者威逼讓位畢竟屬於個案,社會各界也應留意高齡者在網路世代所面臨的不公平。張淑卿說:『(原音)我覺得它確實是一個世代議題,但是我覺得這個是一個網路世代不公平的一個回應狀況,因為網路世代都年輕人,年輕人發生事件,他會快速PO到網路上;那你高齡者有需要博愛座的時候、年輕人不讓座的時候,高齡者不會上網路,所以用這樣的案例來去決定高齡者不友善的比例是高的,我覺得這個也太過高齡歧視了。所以這個高齡的歧視跟世代不和諧,其實很容易因為一些事件而去凸顯。』
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退休教授張勝雄則以他之前教書時,學生就經常針對博愛座引發的爭議當成期末報告為例,指出年輕人普遍都不喜歡被迫讓位,也不認同強行要來的東西,只是很多老人家的思維依舊停留在過去。
張勝雄也指出,在台灣,大家搭捷運、坐公車都會排隊,不會搶著上車搶位子;而是依序上車,有位子就坐、沒位子就站,這很公平,為何一定要把位子讓給年紀大的人坐?如果這樣做,反倒成了「年齡歧視」。他說:『(原音)就是用年紀來做為說你可以做、不能做這件事情,這是一個年齡的歧視。這件事情跟現在在講說高齡者駕駛要做一些限制,這件事情同樣都是年齡的歧視。像我就是在一般定義,我也算是高齡者,但是我也不需要人家因為我的年紀來讓我、或者是不讓我。那有時候高齡者就是他要得到一些利益的時候,他就希望人家要讓他;但是當人家要限制他的時候,他又不喜歡人家限制他。那這就是雙標啦!』
放下年齡標籤 世代相互溝通尊重
原本立意良善的博愛座如今演變成世代衝突的隱形地雷,雖然法律並未強制要讓座,但若因此罵人或打架,就可能涉及刑事責任;此外,將乘坐博愛座的人拍照或錄影上傳到網路公審,也會有刑事責任。因此,張淑卿建議年輕人與高齡者雙方都要多一點溝通與尊重。她說:『(原音)因為確實有些老人身體蠻健康的。所以我覺得那個是整個的社會使然,大家對這種彼此的溝通跟尊重是不夠的。你知道現在這一代的高齡者,基本上都是非常父權主義下生活的,所以他們可能對這種世代之間的溝通,可能就是有這樣的數位落差,所以他的學習比較慢,所以呢,很多都還會覺得說,欸!我老了、你甚麼都要給我,但事實上我們都希望改變觀念。』
張勝雄則呼籲大家不要用年齡當標籤,來界定一個人可以或不可以做某件事,而應以行為能力及是否需要來劃分。否則面對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,每輛公車上只有2個博愛座,爭議永遠無解。他說:『(原音)現在其實高齡者會越來越多,那2個位子怎麼夠坐呢?對不對?你一上車,其實很多人都是高齡者啊!那大家身分證拿出來、來比,是這樣子嗎?以後大家在身上要貼一個說:我78、我65、我80,上車自動辨識?是這樣子嗎?不是這樣子!』
張勝雄也主張政府毋須過度介入,也別再鼓勵「讓座」。畢竟每當爭議發生,社會都會湧現討論的聲浪,只要討論夠多,大家自然就會逐步凝聚成共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