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訪:「是像字體」開發者Jon
很多人說學粵語不難,多聽歌、多看片就會了。但真正這樣學的人很快就會發現--即使影片講的是粵語,字幕卻還是書面語,語言和文字對不上呀!
粵語本身並不難學,困難的是缺乏清晰、標準、易用的學習工具。粵語有九聲六調,加上一字多音、文白異讀,讀音會隨語境改變,對初學者來說是很大的挑戰。
而市面上粵文出版品原本就少,連最基本的拼音系統--粵拼,也因為排版混亂、設計不一,讓人使用時不甚「順眼」。常見的教材或字幕裡,粵拼經常用小字擠在漢字旁邊,位置忽上忽下、格式不一。有時候為了放得下拼音,漢字還要移位或縮小,導致整段文字看起來高高低低、歪歪斜斜,特別是在詩詞、對聯等講究對稱押韻的內容中,這種混亂的排版會打亂視覺節奏,甚至影響理解。
這樣的問題,居然是被一位化學博士Jon 解決了。Jon 在香港長大,中學畢業後赴海外留學生活多年,回流香港後原本想設計一套「打字就出圖像」的「是像字體」,例如輸入「台灣」就會跳出地圖,輸入「亞斯匹靈」會顯示化學結構。後來又想做點與香港文化有關的事,於是動手開發粵語字體。
「我原本以為做兩三天就得了,結果從兩三天變成兩三星期,然後是兩三個月,現在已經做了兩三年,還在持續改進中,」Jon 說。
「是像字體」的做法,是在每個漢字旁邊標示粵拼,並用不同顏色區分聲母、韻母與聲調,讓語音結構一目了然。特別的是,它不再用數字表示聲調,而是改用簡單的符號,例如一條直線、上升線或下斜線,代表聲調的高低起伏,像注音符號一樣具象清晰。
「我在國際學校教書時,曾為學生開過粵語興趣班。那些母語沒聲調的學生,完全聽不出粵語聲調的分別。」Jon 說:「而粵拼用數字標聲調,對他們來說更是沒意義。後來改用圖像符號,比較可以幫助他們理解。」
但要把這套系統變成真正的字體,難度不小。粵拼長度不一,聲調又是圖像不是文字,如何在不打亂漢字排列的情況下清楚呈現,讓 Jon 費盡心思。
粵語難學嗎?其實不是語言本身難,而是資源不足、工具未成熟。普通話有漢語拼音,台灣有注音,日文有假名,唯獨粵語的拼音系統,連許多母語者都不熟悉,對粵語的傳承來說,這是不必要的困難。
但值得高興的是,已經有人開始嘗試改變。就像這套「是像字體」所做的努力,讓人對粵語可以「看得見、拼得出」。當語言能被準確記錄與呈現,「我手寫我口」就不再是遙不可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