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早安現場:憲法法庭日前宣告,國會職權修法有關「聽取國情報告」、「聽取報告及質詢」、「人事同意權行使」、「調查權行使」、「聽證會舉行」及「藐視國會罪」等規定暫停適用。專訪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劉兆隆副教授,解析後續影響。
憲法法庭認為,國會職權改革修法部份結果「暫停適用」。所謂暫停,意思是必須釐清爭議,並非最終判決。這是第一次有四個單位共同提出釋憲、也是第一次國會在通過法案之後,還需要審查是否違憲。劉兆隆認為,這樣的爭議是否會成為常態化?是否成為新的權力制衡關係?甚至影響到9月份大法官與NCC等機構首長任命的審查表決?都非常值得觀察。
接下來憲法法庭將於8月6日進行言詞辯論,最慢要等到明年2月甚至是4月,爭議才會有結果,但就釐清國家未來憲政施行方向來說,這個等待是值得的。對於部分民眾先以大法官具有黨政色彩議論此事,劉兆隆則認為,雖然這樣的想法不足為奇,他以美國前總統雷根任命安東寧史卡利亞為大法官解說,成為大法官前後史卡利亞自由與保守立場不一,其實是為了國家利益而承守超然立場,非常值得肯定。台灣的大法官也會如此。
此外對於民進黨才剛落幕的全代會,眾所矚目的派系生態改變結果,雖然泛賴派仍佔有大多數中執委席次,但其他派系的實力也很堅定。這凸顯了賴清德在年初總統大選中只拿到40%選票的實情相符。至於一般媒體解讀前總統蔡英文沒有出席全代會,是為抗議子弟兵鄭文燦遭收押,劉兆隆則認為兩件事應分開來看待,因為司法有其獨立和客觀性。
(憲法法庭對國會職權相關修法做出暫時處分裁定,行政院19日表示,行政院長卓榮泰對於憲法法庭這次做出暫時處分裁定表示敬佩 (央廣記者王照坤 攝))
(憲法法庭19日裁准國會職權修法暫時處分,民眾黨主席柯文哲(中)20日在雲林受訪表示,司法是國家最後一道防線,應被人民信任,但「民進黨不演了」,怎麼憲法法庭變民進黨側翼。中央社記者蔡智明攝 113年7月20日 (圖:中央社))
看懂國會職權修法爭議「暫停適用」,是否成為新制衡關係值得觀察!
- 播出時間: 2024-07-22
-
按讚加入早安.台灣粉絲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