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
開啟
:::

農業減碳行不行?台灣的努力成果與未來挑戰

  • 時間:2024-05-07 19:33
  • 新聞引據:採訪
  • 撰稿編輯:陳念宜
農業減碳行不行?台灣的努力成果與未來挑戰
「韌性亞洲」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4日、5日在南投登場,「生態農業」論壇由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(右1)擔任主持人,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(左1)、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(左2)、台灣農業跨領域發展協會創辦人張奐雲(中)、逢甲大學特聘客座教授曾梓峰(右2)等人獲邀擔任講者。(陳念宜 攝)

為促進社會創新以及永續發展,台灣在2018年發起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,多年來在行政院各部會與民間攜手合作下,已成為台灣重要的國際盛會。本活動今年邁入第7屆,以「韌性亞洲」為主題,4日、5日集結亞洲12國、超過100位講者參與20多場平行論壇活動。關於農業如何面對氣候變遷,專家學者們分享台灣的因應之道,包含增加自然碳匯、發展生態農業、推動溯源餐廳等,希望從生產端到消費端都能為減緩全球暖化盡一份力。

專家籲「因應氣候變遷從大自然著手」

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:『(原音)在2020年的時候,牛津大學有3位學者發表1篇文章,他們講說,過去20年,我們做了非常多對抗氣候變遷的努力、科技的努力,包含我們發展綠能,包含發展了非常多的人工碳捕捉,但是,這20年來,氣候變遷沒有被有效地減緩,還是蠻嚴重的,所以,牛津大學這3位教授最後的結論是,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回到自然的方式來解決自然的氣候變遷的問題。』

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指出,碳排放與碳吸收是相對的,大自然具有吸收碳的能力,是碳的儲存庫之一,也就是所謂的「自然碳匯」,自然碳匯又可以細分為海洋碳匯、森林碳匯以及土壤碳匯,目前許多已開發國家制定了各種政策包含碳費、碳權以及補助,鼓勵各界增加自然碳匯,提升自然界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,進一步減緩全球暖化。

全球首見!以小農為主體的減碳認證專案在台灣

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指出,在台灣已有將近300個小農加入了「台灣小農種碳專案」,正在透過農業土地管理方式的調整,增加土壤碳匯。他說:『(原音)我們現在大概有300公頃,那實際報上來的只有152公頃,結果我們有了1萬3千噸的碳(當量),而且目前大概初步應該是被認可的。這原來是個微型專案,1萬噸以內,結果我們今年2月多,經過驗證出來,超過1萬3千噸,我要不然把3千噸給犧牲掉,要嘛就是把它變成大型專案,我們後來選擇多花3到6個月把它申請成大型專案。』

方儉表示,「台灣小農種碳專案」是一個為期10年以上的農業減碳專案,也是全球第一個以小農為主體的減碳認證專案,所謂的小農指的是擁有農林牧業用地2公頃以內的農家,農作物種類繁多,包含稻米、水果、咖啡、茶葉等,在專案輔導下,農民減少使用農藥和肥料、實施輪作或使用微生物有機資材等多種方式,達到「種碳」效果。他說:『(原音)今天很多人說,你才下了多少噸的肥料?了不起三噸、四噸,為什麼可以跑出九十幾噸的二氧化碳的當量在裡面,反推回去的話,你的碳元素就已經是二、三十噸,那怎麼來的?是靠微生物,其實就是土壤中的微生物保持了土壤中的生質Biomass。我們從氣候行動開始,然後免於飢餓,為什麼會免於飢餓?因為我們有機質增加,有機質增加它(農作物)的產量就會增加,還有一個就是,我們讓土地更健康,減少化肥跟農藥的濫用,我們從我們這個案例裡面看到,的確除草劑對土壤的有機碳是有蠻大的傷害。』

從消費端促進減碳!台灣經驗躍上國際

台灣農業跨領域發展協會創辦人張奐雲則認為,減碳不只是生產端的事,消費端也能發揮影響力。她說:『(原音)藉由就是這個追蹤食物運輸的里程,然後減少它的碳排放,來減緩氣候的變遷、維護生物的多樣性,所以,我們推動的就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12,所謂就是促進綠色經濟,確保永續消費跟生產,就只有消費者重視,你吃的是從哪裡來的?是不是在地的?那是不是很安全的?而且你去選了、你去消費了,就可以帶動餐廳更進一步地、認真地去買更多這樣的食材,那才能夠帶動農民的改變。』

張奐雲表示,農業跨領域發展協會從2013年起推動溯源食材管理制度,到現在台灣有1200家溯源餐廳,這套從產地到餐桌(From Farm to Table)的供應鏈管理機制,甚至受到去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(COP28)主辦單位的青睞,協會因而獲邀擔任場邊會議講者,把多年來的實務經驗分享給全世界。

糧食自給率過低 有待跨部會整合正面迎擊

不過,根據農業部去年公佈2022年《糧食供需年報》,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30.7%,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?柳婉郁說:『(原音)這個糧食自給率過低,目前農業部的一個政策,主要是鼓勵台灣人要多吃米、多吃飯、盡量要吃國產的農產品,可是其實它忘了,我們其實大部分都是外食族,這個外食的人口比例太高,幾乎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高,所以要怎麼樣提升糧食自給率?我們後來有個結論是,其實要增加這些生產者,我講的是餐廳、餐飲業者或者是食品加工業者,這一些業者多使用國產的農產品,當餐廳業者多使用國產農產品才能夠有效提升台灣的糧食自給率,但是,一般餐廳不會多使用國產農產品,原因是因為價格比較高,而且規格還有料源不太穩定等等,有很多的因素。』 

柳婉郁指出,農業部只負責管理生產者,經濟部才是餐廳業者的主管機關;柳婉郁認為,政府未來如何進行跨部會整合,鼓勵業者多多使用國產農產品,將是解決糧食自給率過低的重要一步。

張奐雲也提醒,受氣候變遷影響最深的就是農業,當糧食不足的時候,會連帶影響到政治、經濟層面,所以,她期待台灣出現更多低碳溯源餐廳,一同維護地球的永續發展。

相關留言

本分類最新更多